查看原文
其他

IP之外,好莱坞商业片的开发圣经

轻年力量 2022-05-18


《寂静之地2》突破2亿大关用时13天,相比2018年上映的前集《寂静之地》快了3天。同时据猫眼预测该片总票房将达到2.52亿,也略高于前集的2.2亿。在《速激9》都卖不动的当下,《寂静之地2》作为一部引进惊悚片,能保持与前作相当,甚至更好的市场表现,也说明了影片的质量过关。



从口碑上来看,《寂静之地2》目前豆瓣观众评分6.8,略高于《寂静之地》的6.3,仍维持了前作的水准。而从烂番茄评分来看,《寂静之地》的烂番茄新鲜度96%,爆米花指数83%,《寂静之地2》的烂番茄新鲜度91%,爆米花指数93%,虽然媒体评论得出的烂番茄新鲜度略有降低,但由观众打分的爆米花指数高出了10%。至少在北美观众眼中,续集比第一集更好看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疫情对上座率限制和部分影院未开张的影响犹在的情况下,《寂静之地2》的北美首周末票房相比《寂静之地》略低,但该片仍然帮助北美市场从中国内地手中暂时夺回了全球第一大市场称号,足见该片的受欢迎程度。



凭借两部作品的接连成功,《寂静之地》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的知名惊悚IP系列。就在不久前,派拉蒙还正式宣布了第三部续集的档期。虽然前两集的导演杰夫·丹尼尔斯不再担任导演,只提供故事创意,但其一手打造的《寂静之地》系列,无疑已经成为了好莱坞最成功的“高概念”范本之一。


高概念电影是一种不同于大IP的原创电影方法,在全球电影市场被IP束缚到失去创造力,内容市场已经被续集、衍生、改编所充斥的当下,年轻一代导演如何突围,不妨就从重拾高概念电影开始,这也是好莱坞和中国的未来电影自我突破和救赎的一条可取之路。



什么是高概念?


高概念与其说是创作妙法,不如说是生产铁律——好莱坞从项目开发阶段就把故事放在营销的框架里进行评估。在好莱坞,高概念电影通常会被投入到暑期档,因为青少年喜欢的故事往往是那些能够很直观地被视觉化想象的概念,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噱头”。而《寂静之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与多数主流恐怖片不同,《寂静之地》靠声音取胜,十分擅用镜头语言,很少依赖对白。“用安静的方式来表现紧张”,影片最吸引人的部分用一句话就可以精准概括。电影的背景设置于末世,因为一种拥有超灵敏听觉的杀人怪物的出现,人类已经所剩无几。宣传语“一旦它们听见你,就会开始追捕你”可以快速而直接的激发你好奇心。


当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概念被找到,营销的着力点也会随之变得清晰而充分。2016年引进内地的《鲨滩》是当年好莱坞暑期档的票房黑马。该片中的阳光沙滩美女,与鲨鱼的威胁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悬念,在营销过程中很容易聚焦。总结来说,具备了噱头和可营销性,才能称得上“高概念”。



而需要注意的是,可营销性一定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立项阶段能说服投资人;其二是发行阶段能说服大众。可以高度概括创意的电影有很多,但概括后的那个创意却未必都具有以上两个层面的可营销性,于是很难被视为真正的高概念电影。



拥有与明星等值的故事


尽管影片梗概与制作实践一样重要,但是仅靠梗概本身并不能将高概念电影与其他影片区别开来。“高概念”更确切的一个含义,是指仅靠非同寻常的情节观念的力量而不需要明星就能畅销的那些影片。“高概念就是与明星等值的故事”,一本剧本指南上这样写道。


《驱魔人》、《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就是因为它们那些大胆的预设前提,而不是星光闪耀的演员表。创作者们一定要有清楚的认知,营销终究是为好作品服务,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作品好,才能锦上添花。如果总是指望营销来化腐朽为神奇,“腐朽”就会一直不自知地不断复制。



当然,好莱坞也有迷途的时候,比如近几年对系列片、续作的依赖。事实上,简单粗暴追求高概念的操作方式已经让好莱坞大片趋于简单化、同质化。所以我们需要惊醒的是,任何一部系列片的开创都要有第一部的原创——对好莱坞如是,对中国电影亦如是。而在一个IP诞生之后,要如何维持观众对它的新鲜感,靠的还是内容本身。《速度与激情9》的疲态尽显,是一个警示。《寂静之地》系列的开发如火如荼,而观众对于内容的要求显然也会随着对这个IP的期待水涨船高。



抓住观众的情绪


作为一部惊悚片,《寂静之地》的“不一样”还在于它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比起那些循声而来的怪物所带来的恐惧感,影片中家人间无法放声言说的感情也十足抓人。正如《好莱坞报道者》给出的评价:“一部吓人的惊悚片,但却又有一颗温暖的内核。”《寂静之地》在释放恐惧感的同时,也在诉说着人与人之间普世的感情,如夫妻之爱、父女之爱,以及父母之职。



相比爱、恨等情感体验,情绪体验很多时候是难以被大脑察觉的。虽然难以被意识捕捉到,但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很容易获得满足感,这也直接作用于观众对于一部电影好坏的判断。“紧张感”正是观众的一种情绪体验。希区柯克就很看重“紧张感”,所以说,“良好的情绪体验”是衡量一部商业电影好坏的“金标准”。


回顾大卖的国产电影,无论是喜剧片《泰囧》《唐探》《无名之辈》,还是煽情典范《前任攻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不是药神》,都奉行了“狂哭”、“狂笑”的“情绪主义”。换句话说,对于观众情绪的把握,一定会对一部高概念电影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尊重电影本身,避免喧宾夺主


与明星绑定,可以看做一种达成高概念的简单粗暴的手段。明星无疑可以成为可营销性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单纯堆积明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可营销性,还需要明星和概念之间发生某种可以倍增的化学反应,比如在《终结者》中让施瓦辛格出演冷言寡语的机器人,那就是成功的明星绑定。



很多国内的发行、宣传公司在跟好莱坞六大配合发行进口电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抱怨好莱坞在本地营销时候的不够灵活,不够接地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也跟“高概念”有关系。


一部电影的整合营销会有主线营销和副线营销,好莱坞在主线营销上很重要的就是要把“高概念”打透,并且也不希望副线营销明显干扰到主线概念的传播——以中国电影目前的营销实践来看,常常会发生的是副线营销猛踩的热点在传播热度上盖过了主线营销。


然而好莱坞之所以有那些繁复的宣传物料授权流程是基于在全球化的营销里需要有一条基于电影本身的明确主线——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毕竟在产品之外的营销太热闹了反倒有可能会衬托出产品本身没那么重要。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